最早的无锡籍奥运选手

朱树新 文/供图

还有多少人知道,谁是第一个代表中国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国手?参加的又是什么项目?早在1936年的德国柏林第十一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中,就有一个无锡人的身影。然而遗憾的是,这个最早代表国家出征的奥运选手几乎一直籍籍无名,在很多体育类史料馆里也尚没有他的一席之地。据《无锡市志·大事记》载:“民国25年(1936年)6月24日,张嘉夔赴德国柏林出席第十一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一位曾经和张嘉夔同行的中国选手程金冠先生(1912—2000年)告诉笔者:“你们无锡有个张嘉夔,参加1936年德国柏林的奥运会”。当年张嘉夔参赛的情况究竟如何?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访和考证。

中国队起航威尼斯

参加奥运会一波三折

张嘉夔1915年生于无锡, 为邑绅薛南溟次女薛婉群之子。张嘉夔自幼喜爱体育,1932年在其母舅薛汇东的熏陶培养下, 18岁的张嘉夔成为无锡梁溪篮球队主力。1933年即进入梁溪田径队, 是年9月首次在江苏省运动会上亮相, 旗开得胜,荣获跳远和三级跳远两项第一。当年10月中旬,在旧中国第5届运动会上,获跳远第二名。在这次全运会上,张嘉夔还获三级跳远亚军。1935年6月9日,张嘉夔在一次对抗赛时, 一举跳远7.09米创全国纪录,为我国历史上跳远破7米第一人。

1936年,在第11届奥运会召开之前,中国政府接到国际奥委会的邀请函,这次中国政府准备派出体育运动队与会参加比赛。为了使这次比赛能取得优异成绩,有关当局于1936年6月, 在上海举办“世运会(奥运会)选手选拔赛”,并成立了由马约翰等组成的选拔委员会。梁溪张嘉夔参加选拔赛, 他参报跳远、百米跑、三级跳远共三项目。结果跳远为6.78米,单项第一,而其他两项均落选淘汰,最后张嘉夔被选委会淘汰出局。这次田径预选赛,根据选手成绩总分共分为三档,第一档4人(800分以上),第二档6人(700分以上),第三档5人(600分以上)。张嘉夔得分是746分, 在15名选手中为第七名居中, 然而在他之后者竟有人入选。在那时,此举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满, 纷纷为他抱不平。首先是体育界人士,由已入选奥运会田径队的队员, 他们联名发出呼吁信为张嘉夔申诉。他们认为预选跳远第一竟被遗落, 此人不选何人可入选, 亡羊补牢此时尚不为晚,并于6月10日呈文至马约翰。全文抄录如下:

马约翰君、选拔委员会诸公钧鉴:

此次世界运动会田径预选, 跳远第一名张嘉夔未蒙选拔, 生等认为缺憾之至。按张嘉夔年事甚青,品行端正,且有毕生致力于体育界之志。平时成绩优异, 此次因伤, 成绩稍退, 犹仍力取跳远冠军, 可见努力一斑, 且百公尺实力非常犹劲。若在世运会中加入四百公尺接力跑, 必能得力,容有成效。又按此次各项冠军之中, 唯有张嘉夔末与其选, 至其六公尺七八之成绩,在天气阴森跑道中造成,亦非易事, 特此吁请。

世运会田径队全体队员谨上

迫于與论压力, 全国体育协会于6月14日召开董事会, 闭门讨论6小时, 最后决定田径队由14名选手组成, 张嘉夔等3人为候补队员。对此结果, 首先引起各大媒体的关注, 声援文章越来越多,呼声越来越高。为此上海《时报》特辟专栏, 栏目名称为“甄拔选手之质疑”。梁溪之名士薛汇东, 在此栏连续15天发表文章。薛汇东在其文中, 述明了张嘉夔的个人品行、运动技能、发展前景、梁溪父老之期望,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篇篇为之心动。该报还多次发表声援文章, 如名《为张嘉夔张目》、《张嘉夔为什么落选? 我们要求公正》、《张嘉夔不派,居心叵测》等文章不断出刊。

中国队乘火车从威尼斯到柏林

初次参加大赛成绩不佳

全国体协于6月23日再次召开董事会,最后决定张嘉夔等3人出席世运会,而张嘉夔的参赛项目是:100米、跳远、三级跳远、400米接力赛。23日下午, 张嘉夔回无锡准备行装。24日上午9时, 在公花园嘉会堂, 无锡各界人士和梁溪田径队为张嘉夔召开欢送会,当时的无锡政要都到会向张祝贺。中午, 梁溪田径队全体队员在迎宾楼菜馆宴请张嘉夔,为他饯行。当天下午,张嘉夔离锡去沪。6月25日上午,全体奥运选手去南京拜谒中山陵。下午,受到蒋介石和宋美龄的接见。6月26日上午,代表团在上海北栈码头登船启程。

中国体育代表团乘坐海轮先到达意大利的威尼斯,再转乘火车到柏林。到柏林后第二天就参加比赛,许是由于旅途劳累和倒时差的关系,张嘉夔在随后的比赛中成绩不算好。据张嘉夔回忆称:“第二天上场时,脚还在打晃,头还在晕”。张嘉夔初赛未跳过7米,首轮遭淘汰。疲惫不堪的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除符保卢撑杆跳跃过3.8米进入复赛外, 其余全军覆没。

从柏林奥运会回来后, 张嘉夔继入上海持志学院, 于1939年毕业。抗战胜利后, 自1948年至1951年,张嘉夔在无锡体育协会任指导, 1951年3月转入江南大学任体育教师。1952年由南通、扬州、无锡的几所高校在扬州合并成立苏北农学院, 张嘉夔调离无锡到扬州, 在苏北农学院执教30余年, 从此锡城就少了一位资深的体坛名将。

毕生从事体育教学工作

2007年,《扬州晚报》体育部举办一个座谈会, 扬州科技学院的一位教师不经意间透出:“扬州大学有个体育老师,曾参加过新中国成立前的奥运会”。随后,《扬州晚报》记者又辗转寻找到当年和张嘉夔同在苏北农学院体育教研室共同工作的、75岁的退休教师潘梦秋,据潘老回忆说:“张嘉夔一生都效力体育工作,平时一心忙训练,到了寒暑假也不休息, 直到50多岁才结婚,72岁才退休”。退休后,张嘉夔和老伴沈贤珍居住于上海,膝下无子女。张嘉夔有高血压, 1999年4月下旬的一天,他自感不适,老伴年迈多病, 所以请人送他到医院就诊。当天医院的CT机坏了,医生嘱咐第二天再来做检查。还没等到第二天,张嘉夔罹患中风,再送医院已迟了。潘梦秋老人噙着泪水,十分惋惜地对记者说:“要是有子女在身边就好了!”一位体坛名将、一位梁溪人民的优秀子弟,就此离开了人世。在张嘉夔先生的追悼会上,扬州大学领导人致悼词:

“张嘉夔, 1915年5月23日出生于江苏无锡, 1939年毕业于上海持志学院,1952年进入原苏北农学院(现扬大)工作。为江苏省第四、第五届政协委员、常委,苏北农学院体育教研室主任,扬州大学副教授。1987年退休,1999年4月30日在上海不幸病逝, 享年85岁。新中国成立后, 张嘉夔曾三次参加全国运动会, 先后多次打破全国跳远纪录,并获得三级跳远冠军, 被誉称‘中国跳王’。”

张嘉夔毕生从事体育和体育教学工作, 为中国的体育事业以及体育教学、体育科研工作呕心沥血,作出巨大贡献……”

1936年8月,梁溪子弟张嘉夔,为无锡奥运史谱写了第一笔。现在我国已成功举办奥运会,但是家乡人民也不会忘记79年前,这位开创无锡奥运史的梁溪人。

2015年正值张嘉夔先生百年诞辰,谨以此文表达对先生的敬仰缅怀之情!

1974年国际足联世界杯决赛
瑞典夺冠:历史性时刻还是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