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慢性职业危害,一旦患病很难逆转,伤残死亡率很高。职业危害的突出特点是病因明确,病因即是职业活动中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危害是可防可控的,控制了职业病危害因素,就能预防职业危害的发生。
1、遵循三级预防原则
一是指从源头上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使劳动者尽可能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二是加强对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实施健康监护,早期发现病人,及时处理,及时治疗;三是对罹患职业病或健康可能受到健康损害的劳动者积极治疗,减少痛苦,促进康复。
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方针
用人单位要严格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防治基本制度,加强职业病危害的源头控制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的治理。
①用人单位设立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人员,明确管理责任制,制定有关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等。
②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工作场所定期进行职业危害检测、评价。
③对可能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设备、危险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放射性物质的原材料等做好职业卫生管理,包括配备中文说明书、警示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等。
④对员工进行职业危害告知。包括劳动合同中的危害告知,公告栏告知,作业岗位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等。
⑤加强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正确佩戴个人使用的职业危害防护用品。
⑥实行健康监护制度,包括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的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禁忌者的妥善安置,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等。对从事或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或对健康有特殊要求作业的劳动者开展职业健康检查。不得安排患有禁忌证的人员从事所禁忌的作业,对发现健康受到损害且可能与职业相关的劳动者,及时安排治疗或将其调离原工作岗位,对被确诊患有职业病的劳动者,及时安排治疗或者疗伤,并定期复查等。
⑦特殊职业危害工作场所也要实施特殊管理措施,如放射工作场所和放射性同位素的运输、储存和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等。对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依法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评价。
⑧防护用品配置。对作业现场有毒、有害气体类等有害因素,加强监测管理,配备齐全的个人安全防护用品,比如3M防毒面具、防化服等。合理安排员工休息,防止有害物质进入体内。
3、劳动者履行相应的职业危害防治义务
一是要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了解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增强职业病防范意识,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二是要遵守职业危害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注意个人防护,避免健康受到职业伤害;三是正确使用、维护职业危害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危害防护用品;四是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及时报告。
供稿:职辐科 沈星宇 刘刚
本文转载自内江疾控
你花了 · 秒来阅读
点亮
提醒更多人注意!
原标题:《《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系列 | 如何做好职业危害防护?》